木雕观音半跏趺坐于岩洞之中,座下莲花出水。垂视左方,宝缯垂肩,身着裙裳,胸襟袒露,裙䙓垂落莲花之上。左肘支于岩台上,手持方匣,或藏经书。右侧置净瓶,左侧栖妙音鸟,为南海观音标识。表面仍存红绿彩绘和漆金。
高:31厘米
来源:
Bluett and Sons,伦敦,1972年。
Dr and Mrs John Kurtz,布鲁塞尔。
类似例子:
Jin Shen, Fojiao diaosu mingpin tulu, (Catalogue of Famous Buddhist Sculptures), Beijing, 1997, number 465, for a Ming dynasty example.
D. Jenkins, Masterworks in Wood: China and Japan, Portland Art Museum and Asia House Gallery, New York and Portland, 1976, number 10, for a slightly larger seated figure of Guanyin from the Denver Art Museum.
Eskenazi Limited, Early Chinese art from tombs and temples, London, 1993, number 47.
观世音菩萨(梵文又称阿婆卢吉低舍婆罗,Avalokiteshvara)是慈悲的象征,对她的信仰在中国十分盛行。观音本是印度转轮王的长子不昫,在印度、西藏和东南亚佛教艺术中都以男身出现,中国唐代也基本上是取男性形象刻画,保留至今的敦煌公元9和10世纪时期壁画就是佐证。但在之后的几个世纪,观音的形象越来越被本土化,并转化为有多个化身的女性形象。观音在中国被认为能够解救信众于大苦大难,并赐予他们各项福祉;只要虔诚默念她的名字,便能得到她的庇佑。
在这件木雕中,观音坐在岩洞之中,座下莲花出水。她的右侧置净瓶,左侧栖鹦鹉,手中则持有经卷。这些特征都暗示她有可能是南海观音。一般南海观音都是坐在岩洞中,一边有一只插杨柳枝的净瓶,另一边则有一只白鹦鹉,一般都衔着佛珠。南海观音往往还有善财童子和龙女伴随左右,他们在这件木雕中缺席。木雕中的岩洞象征的是补怛洛伽山,在大乘佛教中这是观音的道场,后来则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。
关于白鹦鹉和南海观音的联系,可参见于君方所著《观音:阿婆卢吉低舍婆罗在中国的演变》(出版在Marsha Weidner, Latter Days of the Law, Images of Chinese Buddhism, 850 - 1850, Kansas and Honolulu, 1994, pages 165 - 166)。于君方在文中指出白鹦鹉的来源为《小净土经》(S. Sukhavativyuha,又称《阿弥陀经》),经文中提到净土中遍布鹦鹉和其他的奇禽异鸟。此外河西宝卷中的《鹦哥宝卷》也记载了一个关于鹦鹉和观音的故事。故事讲到一只鹦鹉的母亲身患重疾,想吃仅生于东土的樱桃。孝顺的它于是毫不犹豫地飞去采摘樱桃,结果不幸被捕。鹦鹉开始对猎人们讲经,劝说他们皈依佛教,最后猎人们动了慈悲心把它释放。可是当鹦鹉飞回到家时,母亲已经去世,它悲伤地昏了过去。观音为鹦鹉的孝心所感动,把净水洒在它身上,使它苏醒过来,同时也帮助它的双亲复活。为了报恩,鹦鹉请求终身跟随观音。